不少人在使用 SH/T0090 自动发动机冷却液冰点测定仪时,明明操作步骤没错,却总觉得检测结果 “不对劲"。其实,除了仪器本身和操作失误,还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因素,会悄悄影响检测准确性。只要提前避开这些 “坑",就能让每一次检测结果都更可靠。
因素 1:样品取样不规范,结果从源头就不准
取样是检测的第一步,也是最容易出错的环节。很多人图方便,直接从冷却液容器表层取样,或者取样时让取样管接触到容器内壁的杂质 —— 要知道,冷却液长期存放时,添加剂可能会沉淀在底部,表层样品的成分和实际使用的冷却液差异很大;而容器内壁的灰尘、铁锈等杂质,还会和冷却液发生反应,改变其冰点。
正确的做法是:取样前先将冷却液容器上下颠倒摇晃至少 1 分钟,确保成分均匀;然后用干净的取样管,从容器中部抽取样品,避免触碰容器内壁和底部沉淀,这样取到的样品才具有代表性。
因素 2:环境温度波动大,冷却过程受干扰
仪器的冷却槽需要在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下工作,如果检测环境温度忽高忽低(比如靠近窗户,阳光一会儿照进来、一会儿被遮挡;或者空调风口直接对着仪器吹),冷却槽的降温速率就会受影响。比如环境温度突然升高时,冷却槽需要消耗更多 “力气" 才能降到目标温度,可能导致降温速度不均匀,进而让样品冰点检测出现偏差。
建议将仪器放在温度稳定的房间(最佳温度 15-25℃),远离窗户、空调出风口、暖气等温度波动源,检测过程中尽量不要频繁开关房间门,减少环境温度对仪器的干扰。
因素 3:冷却介质混用或变质,降温效果打折扣
仪器冷却槽用的专用低温冷却介质,可不是 “随便加加" 就行。有些用户为了省事,把不同品牌、不同型号的冷却介质混合使用,或者冷却介质用了一两年都不更换 —— 不同品牌的冷却介质成分不同,混合后可能会产生沉淀、分层,甚至腐蚀冷却系统;而变质的冷却介质,导热性能会大幅下降,导致冷却槽降温慢、温度控制不稳定,样品冰点检测自然不准。
正确的做法是:始终使用仪器说明书推荐品牌和型号的冷却介质,不要混用;每使用 6-8 个月,或者发现冷却介质颜色变浑浊、出现异味时,就更换新的冷却介质,更换前要将冷却槽内的旧介质全部放干净,并用清水冲洗冷却槽内壁,晾干后再加入新介质。
因素 4:试管密封不严,样品接触空气受影响
检测试管的密封状态,也会悄悄影响结果。如果试管盖没盖紧,或者试管盖的密封胶圈老化、变形,检测过程中,空气中的水分会进入试管,稀释冷却液样品;同时,试管内的冷却液也可能挥发,改变其浓度 —— 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检测出的冰点偏高(比如实际冰点是 - 35℃,可能会测出 - 30℃),和真实结果偏差较大。
每次检测前,都要检查试管盖的密封胶圈:如果胶圈出现裂纹、变硬、变形,就及时更换新的;盖试管盖时,要轻轻拧到 “刚好不漏气" 的程度,不要太用力(避免损坏试管),也不要太松(防止密封不严)。
因素 5:仪器长期不校准,精度慢慢 “跑偏"
就算仪器一开始精度很高,用久了也可能因为内部元件老化(比如温度传感器),导致温度检测精度 “慢慢跑偏"。有些用户觉得 “仪器没坏就不用校准",结果用了一两年都没校准过,检测结果和实际冰点的偏差越来越大,却还以为是样品的问题。
按照行业规范,SH/T0090 测定仪每使用 6 个月,就应该找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一次温度校准;如果仪器出现过故障(比如摔碰、进水后维修过),维修后也要重新校准。校准其实很简单,专业人员会用标准温度设备和仪器对比,调整仪器的温度参数,让它恢复精准状态,相当于给仪器 “做一次精准体检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