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求合作共赢
Win win for you and me售前售中售后完整的服务体系
诚信经营质量保障价格实惠服务完善样品采集与储存:变压器油样品需按照 GB/T7597《电力用油(变压器油、汽轮机油)取样方法》采集,取样容器采用清洁、干燥的棕色玻璃瓶(避免光线照射导致油样氧化),取样后需立即密封,储存温度控制在 0-4℃,储存时间不超过 7 天。若样品在储存过程中出现分层或浑浊,需先进行过滤(采用 0.45μm 微孔滤膜),但过滤过程需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,避免空气中氧气与水分的侵入。
铜催化剂的预处理:铜催化剂需符合 SH/T0811 标准要求(纯度≥99.9%,表面积≥0.5m²/g),使用前需进行 “活化处理"—— 先用 10% 盐酸溶液浸泡 30min,去除表面氧化层,再用蒸馏水冲洗至中性,最后在 105℃烘箱中干燥 2h,冷却后立即放入干燥器中备用。若催化剂表面出现发黑或斑点,需重新进行活化处理,否则会因催化活性下降导致氧化反应不充分。
样品脱水与脱气:油样中的水分会加速氧化反应(水分每增加 10ppm,酸值增量将提高 15%-20%),因此试验前需对油样进行脱水处理。通常采用 “真空干燥法":将油样置于真空干燥箱中,在 50℃、-0.095MPa 条件下干燥 2h,同时通入惰性气体(如氮气)置换油样中的空气。脱水后需立即测定油样水分含量,确保其≤10ppm。
预热与校准:试验前需将仪器预热 30min,同时对温度、压力、流量进行校准。温度校准采用 “标准温度计法":将标准温度计(精度 ±0.1℃)插入油浴中,与仪器显示温度对比,若偏差超过 0.2℃,需通过仪器菜单进行修正;压力校准采用 “标准压力表法":将标准压力表(精度 ±0.001MPa)接入氧气管路,与仪器压力显示对比,偏差超过 0.002MPa 时需调整减压阀;流量校准采用 “皂膜流量计法",确保流量误差≤5%。
装样与密封:向反应管中加入 100mL 处理后的油样,放入预处理后的铜催化剂架,然后安装冷凝管,确保冷凝管下端与反应管接口密封(可在接口处涂抹少量真空硅脂增强密封性)。连接氧气管路时,需先通入少量氧气(约 0.02MPa)置换管路中的空气,再将管路与反应管连接,避免空气进入反应系统。
试验过程监控:试验开始后,需每 2h 记录一次温度、压力、流量数据,若发现温度波动超过 ±0.5℃,需检查加热模块与控温系统;若压力下降过快(每小时超过 0.003MPa),需检查管路接口与密封件是否泄漏;若流量异常,需清洗流量计或检查减压阀是否堵塞。试验期间需确保冷却水持续流动,水温控制在 20-30℃,避免冷凝效果不佳导致油样挥发。
试验结束与样品处理:试验达到规定时间(通常 164h)后,先关闭加热模块,待油浴温度降至 50℃以下,再关闭氧气供给与冷却水。取出反应管,静置 30min 后,按照 SH/T0811 标准要求测定油样的酸值(采用 GB/T264《石油产品酸值测定法》)与油泥含量(采用抽滤法,使用 0.8μm 滤膜)。
温度波动过大:原因可能包括 “加热管老化导致功率不足"“控温参数设置不当"“油浴内搅拌装置故障"。解决方案:更换老化的加热管;重新调整 PID 控温参数(通常需增大比例系数、减小积分时间);检查搅拌电机与叶片,确保搅拌转速稳定(通常为 300r/min)。
氧气压力持续下降:原因可能包括 “管路接口泄漏"“密封件老化"“反应管破裂"。解决方案:采用 “肥皂水检漏法" 检查管路接口,对泄漏处重新紧固或更换密封件;更换老化的氟橡胶密封圈;检查反应管是否有裂纹,若有则更换反应管。
酸值增量测定结果重复性差:原因可能包括 “样品不均匀"“铜催化剂活性不一致"“滴定操作误差"。解决方案:对油样进行充分搅拌(搅拌时间≥5min)后再取样;确保铜催化剂的预处理流程一致,避免活化程度差异;严格按照 GB/T264 标准进行滴定,控制滴定速度(0.5-1mL/min),同时确保指示剂(酚酞)用量一致(通常为 2-3 滴)。
油泥含量测定结果偏高:原因可能包括 “过滤过程中外界杂质侵入"“油样未充分冷却导致过滤困难"“滤膜孔径选择不当"。解决方案:在洁净工作台中进行过滤操作,避免空气中灰尘污染;将反应管冷却至室温后再进行过滤;选用符合标准的 0.8μm 玻璃纤维滤膜,过滤前需在 105℃烘箱中干燥至恒重。